来自mikkelimatlock的repo:
我觉得作为一个偶尔做点歌这种创意性工作的人来说,有点离人症……Depersonalisatoin……好像中文叫失自我感倾向……也并非一件坏事。如果真的能做到从自己头后面的第三人称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视野总归会比第一人称开阔一点。因为业务原因我做过剑桥的Depersonalisation Scale(并且不是那种为了获得炫酷结果的做),看起来我还是有一点这方面的表现的。
所以(虽然我觉得在此之前的文本并不足以引出这个所以,但所以吧),我决定尝试尽可能忘掉PaXprotej这张碟是我自己写的这回事,从一个总之不是作者的角度来感受一下这张碟到底怎么样。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创作的记忆并不能完全抹除,有一些已经烧进了大脑的EEPROM里所以很难不去从创作的角度来想,但我可以尽量。另一点是,即便我放弃作者的角度,我仍然保留着我自己对音乐风格和细节处理的偏好,所以出现“这专辑的歌真合我胃口”这种评价也是很正常的。
我对PaXprotej这张专辑……或者说两张专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不现代啊。现代人会在第一首就放11分钟的歌吗。
很长的单曲时长自然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但我觉得PaXprotej整体上来说(不是所有曲子)有一点做得还不错,就是一首歌点开之后我可以忘了它在播,然后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已经是下一首了。但是这些歌的隐蔽性又不是通过Brian Eno提倡的氛围音乐性格来实现的:真听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其实都很躁。好吧也不是很极端地躁,但绝非安静。
我想这大概是主要都是鼓,或者说打击乐(含贝斯)的影响吧。PaXprotej的曲子里,打击乐首先是一种很严格乃至僵硬的节拍器。可能也不一定是节拍器吧,是给听众营造了一种可以安心猜测接下来的乐句,不用担心被甩下车的兜底感。当然也有一两下过弯很猛,但因为乘客已经被前面的部分催眠了,所以也不一定能意识到。在上述这种严格的基础上,这些鼓却又不重复、不单调。如果真盯着听(盯着听?)的话,可以发现打击乐经常是一直在变化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在一边伪装节拍器一边偷偷打自己的Solo。
在Shimizusawa这首歌里,打击乐的正经里偷着玩花活应该是最为强烈的,因为这首歌除了大机器人的一小段唱,和锣,是没有别的旋律段落的(锣真的能算旋律段落吗)。这使得鼓和其他的打击乐必须要用节奏来假装旋律,而我觉得结果还是比较成功的。不过说白了本来现代摇滚乐队有个主唱和打鼓的就足够把气氛炒热了,顶多再加个贝斯,吉他都是添的。
虽然刚刚高强度地诋毁了旋律乐器,我其实觉得PaXprotej的旋律乐器也没那么不堪。就是仔细分声部一听会觉得有些奇怪,因为每个旋律乐器都在演奏自己的旋律,一般来说这是会大车祸的,但这里的车祸并不严重。可能是因为虽然说每个乐器“都”在演奏自己的旋律,但同一个比较短的时间窗口里,大概也就只有两个或三个信息密度比较高的旋律。另外可以感受到作者经常试图让不同的乐器之间产生一种呼应或者唱和或者随便它叫什么的效果,在雫里尤其明显:吉他弹完了贝斯弹两下,贝斯弹完了吉他再弹两下。这种岔开重点的交织感搞得就挺好,应当得支持。
好像说了这么半天还没正经提到人声的事。但我觉得人声没被提到也是一件好事,说明人声成功地躲开了舞台的聚光灯,遁入了整个声场(真的做到了吗)。其实我觉得所有乐器都应该是这样的,整首歌,整张专辑都应该是这样的:它好像不存在,但它到处都在,不专心听的时候不会嫌烦,专心听的话又能觉得嘿有点意思。
能感受的到PaXprotej可能是在尝试追求这样一种氛围吧,但是自然它没能完美达成这个目标。まだ?就有点太吵了,存在感太强;复兴岛的风笛也是如此,稍微有点太醒目了。做得比较好的大概是rover over virtually eternal roundabouts,点开之后下一次意识到它在播放就已经是outro了。当然也不是说醒目和帅气和热闹之类的不好,只是在整张专辑都呈现出这样一种意图的时候出现热闹,多少感觉有点拆台了。我觉得专辑之所以是专辑而不是包含了复数单曲的播放列表,是需要一定理由的,而整体感就是我心目中最重要的理由。(精选集则可以是播放列表)
写完之后回头看一下,我觉得大抵上还是说得过去的。我很难做到完全忘掉写歌时候的每个细节去真的作为一个听众来点评,甚至现在我听别人的歌都多少会从制作角度去揣测了。这就像得知面包不是从超市货架上长出来之后人总得想个办法面对货架上的面包吧。可能比喻有点诡异了,对不起。
但是我想我写出来的东西大概的确有可能是一个听者写出来的。首先我的确是自己专辑的一个听者,所以很的确。但别的听者又不是我,所以大概。
而且我倒是还有很多废话想说,就不在一篇听后感里写了,估计也不写,憋死想看的人!
♥️ 最爱歌曲: rover over virtually eternal roundabouts
发表于: 2025年2月10日 23:49